2005年创办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已举办了四届。作为前三届评委会主席,我参加了组织和评选的全过程,从中体会到一些新闻摄影的奥妙,也产生一些疑惑和思索。 sqC1fO&
抓拍与摆拍 LA6&R_q(\/
一般说来,新闻摄影是提倡抓拍的,但摆拍现象由来已久。虽然不断有人呼吁取缔摆拍,但就是无法完全取缔。 `<]&
在“华赛”评选过程中,一些中国和外国参赛照片有明显摆拍痕迹,而外国评委并不一概反对摆拍。在评到一组反映一位15岁舞蹈少年的照片时,有中国评委认为这组照片摆拍痕迹太重。外国评委并不否认这组照片是摆拍之作,但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理由是摄影师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意愿,反而更好地表现了少年的舞蹈梦。另外像获得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的《夫妻戏班》,其实也是一幅摆拍照片,但评委几乎一致赞同它获奖。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际新闻摄影界并不反对摆拍。因为外国评委均是世界著名的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其实有心人可能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对世界新闻摄影影响很大的荷赛,年年都会让一些摆拍的照片堂而皇之地获奖。倘若关注国际新闻摄影动向,似乎又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国外有媒体公开质疑几张伊拉克轰炸现场的照片,不同场景却有相同的人物,是否记者在人为摆拍?又有媒体公布了几张灾难现场照片,发现都有相似的特点:一片废墟的大场面,前景都是一两件儿童玩具。这是偶然巧合还是摄影师摆的?这么看来,国际摄影界又是反对和憎恨摆拍的。 X
=-/IFP
那么,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我的理解是,对事件性新闻,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绝对不可以摆拍,不可以干预被摄者;对非事件性的人物介绍或叙述故事,不是报道某件新闻,而是传递某种理念,可以适当允许摆拍。这是外国评委或国际摄影界掌握的尺度吗?我不敢肯定,只是提出来,请中国新闻摄影界的专家学者研讨。 135"HJ\\
新闻摄影与报刊摄影 %l6uZ
“华赛”的全称是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这一名称中的“新闻”译成英文时未采用NEWS(新闻)而是用了PRESS(报刊)。显然这一译名借鉴了荷赛的名称WORLD PRESS PHOTO。国内将荷赛介绍到中国时也并未将荷赛译成世界报刊摄影比赛,而是用了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词。看来“华赛”与荷赛在译名上是一致的。我注意到香港中文报纸介绍荷赛时说的是报刊摄影评选而不是新闻摄影比赛。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多年来,我发现不仅是一些不太规范的新闻摄影比赛,就是像荷赛这样世界著名的新闻摄影比赛,经常有新闻要素不全的照片获奖。有的说明中没有拍摄时间,有的没有新闻发生的地点,有的明显是摆拍的场景,有的画面上甚至没有任何新闻。所有这些违反新闻摄影基本要求的照片为什么能获奖? LEu<ldJ4^
经请教内行,我明白NEWS与PRESS之间有区别。看来是翻译出了问题。荷赛并不是单纯的新闻摄影比赛。因为NEWS是指新闻、新闻报道和新信息等;而PRESS是指新闻界、报刊。荷赛创办于50年前,那时候是报业独大的年代。它要评的是报纸上的照片。报纸上的照片主要是新闻照片(NEWS),但又不仅仅是新闻照片,还包括专题摄影、人物肖像、配文图片甚至还会有风光摄影、商业图片等等。这些类别的照片和新闻照片一样都是PRESS(报业)的子类。原来如此,荷赛评出许多新闻要素不全的照片,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它评奖的本意就是要评选报刊上发表的所有图片。这从它的奖项设置上也可以看出来。它既评新闻类照片,如突发新闻类、新闻人物类等,也评非新闻类照片,如自然类、肖像类等等。 !eRV$@G
当我们弄清荷赛评选的原则和选项之后,是不是对前一章的问题,荷赛为什么允许摆拍,也有了顺理成章的答案? ^vG_3b0)
据专家介绍,现在NEWS PHOTO与PRESS PHOTO在英文使用上已没有什么区别。但我认为,如果从中文的意义上理解,实际二者的内涵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国内摄影比赛的奖项设置多数是参考荷赛报业摄影的模式,但在名称和评选条件上都突出新闻摄影。由于名与实不完全符合,使国内一些比赛的评选标准常常因人而异。有时强调按新闻摄影的规矩从严掌握,有时又按照报业摄影的特点宽泛处置。这就使评委、参赛者及评论家经常犯晕。到底是评新闻,还是评照片?是评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还是评名人肖像?新闻基本要素必须齐全,还是可以不全?照片允许适度摆拍,还是绝对不许摆拍?各种争论由此而生,且一争几年还是无统一意见。 xf8FtK
当然没有必要为“华赛”和荷赛更名,但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内涵。对“华赛”和国内其他摄影比赛,应该有更加科学的定位,对奖项的设置和评选标准,还应该进一步进行合理和准确的调整。让比赛进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评出令人信服的好照片。 bP$AmQ
谁来封堵假照片 mdYnkJ{r
由于第二届“华赛”出现一张电脑合成的照片,又由于国际上去年出现了几起假新闻照片事件,第三届“华赛”的评委都十分小心,生怕评出假照片。果然,评选中发现一些照片有作假嫌疑。 2lTQn5V
作假嫌疑主要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画面可疑。另一种是拍摄时间不明,照片有“以旧充新”嫌疑。这在组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评选时间本来就很紧张,但评委仍需花大量时间去反复推敲某些照片是否造假,这真是一种悲哀。倘若这种怀疑从评委会扩大到全社会,新闻摄影将何以安身立命? ~Yn'xj]!k
评选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光靠评委会把关,不可能发现所有假照片。因为评选时间极其有限,“华赛”一般进行初评和定评两个阶段,大约用一周时间。据了解荷赛大体也是一周时间评选。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看几万张照片,还要分出优劣,极其紧张。再要评委承担鉴定假照片的任务,是不现实的。第三届“华赛”评选中就因为对几幅照片有疑问,需当场调查了解情况,因而耽误了许多时间,不得不天天晚上加班评选,让中外评委异常疲倦。此外,光靠道德说教和自律公约,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假照片,也不可能防止照片“以旧充新”。这就需要新的思路。建议“华赛”组委会和全国媒体采取两条强硬、可操作的措施来共同封堵假照片。 一、一旦发现有人在照片画面或时间上造假即公布其姓名、单位,“华赛”永远不准其参赛,全国媒体封杀其所有作品。让造假者觉得造假代价太大,才会自觉收敛。 0vTU
二、建议所有媒体采用同一规范:发表任何一幅新闻照片,拍摄者都必须在说明中写清楚画面上的时间(也就是拍摄时间),精确到年、月、日。特别重大突发性新闻,还应标明几点几分。这既是对媒体的尊重,更是对读者的尊重,当然也容易让人识别照片真假。国际比赛如何体现正确导向 KDAS|@
“华赛”作为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新闻摄影大赛,如何既体现正确的导向,又被国际摄影界认可,这是两难命题。但经过三届的有益探索,“华赛”较好地实现了导向性和专业性的统一,得到国内外新闻摄影界专业人士肯定。 4LW3.rIL
业内早就注意到一种现象: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新闻摄影比赛,反映战争、灾难、事故、暴力等内容的图片一般都会夺走大部分奖项。 R*~}3Bl9]r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体有两个。第一是这类图片视觉冲击力强,容易吸引评委眼球。第二个因素是设奖类别难以科学界定,混类参赛的情况比较严重。例如,反映战争带来后遗症的图片,既可以在突发类新闻中出现,又可以在重大新闻类出现,还可以在日常生活类出现。这种情况导致一场比赛的结果,各类奖项多由战争、灾难、事故类图片获得。也使一些摄影人产生错觉,以为只有报道战争、灾难、事故、疾病等问题性新闻才可能获奖。 <PA.4A&8
“华赛”虽然确定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但从前两届评选结果看,仍然难以避免上述问题。因为在一个民主、专业的评委会,我作为评委会主席,不可能也无法要求其他评委服从我的投票意向。 `r+e# u's
怎么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平与发展”主题呢?经过反复分析和思考,我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得到“华赛”组委会认可,从第三届开始,单设一个“战争灾难类”奖项,将所有战争、灾难、事故等突发类新闻全部归入此类评选。 k^
`,lp
据我了解,单独将战争灾难类照片归入一类评选,在国际、国内摄影比赛中还是首次。“华赛”这一项涉及奖项设置的小创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开始有点担心外国评委不接受这种分类法。后来在评审过程中发现,他们相当认同这种构想。在评定战争灾难类新闻后评到日常生活类新闻时,出现了几张画面令人伤感的照片。有外国评委马上发言说,在战争灾难类评选时,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痛苦与悲伤,日常生活类应该多评令人愉快的照片。 }r
}&d+
正是由于分类上的创新,使中外评委在不知不觉中按“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去选择照片,结果有许多正面反映人类进步和发展、乐观与向上的照片得了奖。如《起舞弄竹影》获日常生活类金奖。《三峡大坝建成和移民》获经济和科技类组照金奖,《夫妻戏班》和《刚果选美》分获文化艺术类金银奖等。这类正面反映人类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的照片,能获得较高等次的奖项,与我们在奖项设置上的创新有一定关系。不妨看一下同年“荷赛”的获奖情况,突发新闻类一等奖是爆炸,当代热点类一等奖是针对妇女的暴力,连新闻人物类一等奖也是妇女与警察的对抗,甚至日常生活类一等奖也是贝鲁特被轰炸后的废墟。再看上一届“华赛”获奖情况:突发类、重大新闻类金奖当然是战争或灾难,但经济及科技类金奖仍是《在伊拉克受伤的士兵》,日常生活类金奖也是《审问伊拉克人》和《阵亡的美国士兵》。很显然,传统的评选分类方法使战争、灾难类图片占据了太多的奖席。而第三届“华赛”使各类照片都有了公平获奖的机会,也符合和谐世界的理念与现实:虽然世界上还不时爆发局部性的战争,但追求和平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虽然地球上还有灾害、伤痛和贫困,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Z{/l>A?KS
第三届“华赛”在奖项设置上创新启发我们,需要不断改进评选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才能更好地把握正确的导向。 FDF@7E s
|
一共有 0 条评论